搜索

2019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治指南

2019-11-5 15:52 /来自: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4.3  肝硬化再代偿和(或)逆转


      临床研究证明,失代偿期HBV、HCV相关肝硬化患者,经过有效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改善肝脏功能,包括改善肝脏代偿功能,减少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最终避免肝移植,类似“代偿期肝硬化”。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的肝功能再代偿比HCV相关肝硬化的患者更常见。目前,对失代偿肝硬化再代偿(re-compensation)的定义仍不明确,也存在争论。总之,肝硬化患者出现失代偿后,由于病因有效控制、并发症有效治疗或预防等,可在较长时间内(至少1年)不再出现肝硬化失代偿事件(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但仍可存在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点,被认为“再代偿”。


      众多临床数据提供了肝硬化可逆转的证据,乙型肝炎肝硬化无论是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能够肝硬化逆转,可显著改善食管静脉曲张,甚至门静脉高压逆转。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标准:(1)Ishak评分纤维化分期降低≥1期,或(2)通过治疗后P-I-R分类下降。



4.4  临床分期特点


      肝硬化起病常隐匿,早期可无特异性症状、体征。根据是否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国外指南也有将肝硬化分为5期,代偿期(1、2期)和失代偿期(3、4、5期),其年病死率分别为1.5%、2%、10%、21%和87%,临床特征见表4。



      代偿期肝硬化,特别是1a期肝硬化单纯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测有时很难诊断,往往需要肝组织活检才能确诊。在缺乏病理结果的情况下,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需通过肝脏功能(白蛋白、PTA)、血常规(血小板、白细胞)、LSM检测、影像学、内镜检查综合判断,需重视代偿期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失代偿期肝硬化多伴有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可有典型门静脉高压及肝硬化证据,结合病史及实验室结果,临床容易诊断。一般而言,代偿期肝硬化属于Child-Pugh A级,失代偿期肝硬化则属Child-Pugh B~C级。


推荐意见1: 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及再代偿期和(或)肝硬化逆转(B1)。


推荐意见2: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1)肝组织学符合肝硬化的标准(A1);(2)内镜提示食管胃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B1);(3)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B1);(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需符合以下4条中2条:1)PLT<100×109/L,无其他原因可解释;2)白蛋白<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等;3)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7 d以上);4)APRI>2(B1)。


推荐意见3: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1)具备肝硬化的诊断依据;(2)出现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B1)。




5  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5.1  浆膜腔积液


      肝硬化浆膜腔积液包括腹水、胸水及心包积液。肝硬化腹水诊断参考2017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本文主要讨论《指南》未涉及的乳糜性、血性腹水及胸水。


      肝硬化性乳糜性腹水:外观呈乳白色,腹水的甘油三酯水平超过200 mg/dl(11.11 mmol/L)支持诊断,<50 mg/dl 则可排除诊断。肝硬化患者乳糜性腹水可出现在肝硬化各期,诊断时应排除恶性肿瘤、腹部手术、硬化治疗相关的胸导管损伤、感染(特别是肺结核、丝虫病)和先天异常等因素引起腹腔或胸腔淋巴管阻塞或破坏。肝硬化乳糜性腹水的发生率为0.5%~1%,亦有研究显示为11%,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临床上存在漏诊现象。


      血性腹水:定义为腹水红细胞计数>50 000/mm3。肝硬化患者出现血性腹水,首先应排除肿瘤,其他原因如合并严重感染(包括结核性腹膜炎)、凝血功能障碍、腹膜静脉曲张破裂时亦可有血性腹水,外观从洗肉水样到静脉血样。


      胸水:需排除结核等其他原因。肝硬化患者合并胸腔积液多见于右侧,因吸气引起胸腔负压,腹水通过膈肌缺损进入胸腔。严重者可有双侧胸腔积液,少数患者单独合并左侧胸腔积液,胸部超声或X线可确诊。胸水若合并自发性细菌感染,预后不佳,中位生存期为8~12个月。临床上常用的预后评分(Child-Pugh和MELD)似乎低估了胸水合并感染的不良后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