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庄辉院士:Okuda-Omata杰出贡献奖背后的故事,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的传承与开拓创新 ...

2024-4-7 19:48

       日前,第33届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年会已圆满落幕。按照惯例,大会在第二日举办了隆重的颁奖仪式(Awarding Ceremony),以表彰在肝病学领域作出杰出科学贡献、具有卓越社会服务历史和领导能力、对国内和国际肝病学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个人。本次颁奖仪式由APASL 2024主席Shuichiro Shiina教授和APASL 2025主席魏来教授主持,不少优秀的中国学者获得重要奖项,彰显我国科研实力及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Okuda-Omata杰出贡献奖”(Okuda-Omata Distinguished Award)是APASL官方颁发的最高荣誉奖项,今年该奖项得主为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名誉理事长、我国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庄辉院士深耕肝病领域60多年,在病毒性肝炎领域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研究、诊断试剂研发、疫苗和抗病毒治疗策略的制定和落实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在推动中国肝炎防治事业的发展中更是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1 庄辉院士获得2024年APASL颁发的Okuda-Omata杰出贡献奖


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历程回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我国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沉重。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GBD 2013) 数据显示,我国仅慢性HBV携带者就占全球1/3,每年因原发性肝癌(HCC)死亡的人数占全球55%。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病毒性肝炎如同阴云雾霾一般笼罩在国人的心中,成为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经费和保障措施,有力践行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种类的病毒所引起的肝脏疾病,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等5种。下面,我们将针对这5种不同的病毒性肝炎,简要回顾我国肝炎防治历程和工作进展。

01 甲型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 (HAV) 引起的甲型肝炎曾是全球最常见的急性病毒性肝炎。1990~2019年间,全球甲型肝炎(甲肝)病例有所增加。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流行病学数据表明,1990~1992年,我国每年甲肝报告发病例数为60万例左右。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实施儿童甲型肝炎疫苗免疫,全国范围内甲肝发病率急剧下降。至2020年,我国甲肝报告发病例数仅为14800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图2) 。

图2 1990~2019年我国甲型肝炎报告发病例数

       由于中国是东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甲肝发病率的下降也推动了东亚甲肝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的下降。

02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是肝硬化和HCC的主要病因,中国是世界上受乙型肝炎(乙肝)影响最严重的国家。1992年,中国启动了建国后最大规模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慢性HBV感染流行率高达9.75%,远高于世卫组织所定义的“高流行区”划分。
       1983年,我国开始血源性乙肝疫苗的研究,直至1986年,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上市;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提倡自费接种;2002年,乙肝疫苗免费,只收10元人民币接种费;2005年,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完全免费;2009~2011年,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2010年,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和乙肝疫苗;2017年,实施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于接种第3剂乙肝疫苗后进行HBV血清学检测,抗-HBs阴性者补种乙肝疫苗;2019年,对高HBV DNA水平孕妇在孕中晚期建议抗病毒预防HBV母婴传播 (图3)。

图3  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变迁

       近几十年来,我国乙肝疫苗覆盖率稳步上升,新生儿三剂乙肝疫苗的覆盖率从1992年的30.0%增加到2015年的99.6%,首针及时接种率已达到95.6%,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从根本上减少了新发的HBV感染。从1990年到2019年,乙肝发病率下降了48.7%,下降最快的时期始于2000年,与国家乙肝疫苗免疫规划的时间表相吻合 (图4) 。

图4  乙型肝炎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与此同时,国内外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干预显著提高了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现行乙肝抗病毒药安全性好、疗效显著、耐药率低,在政府药物价格谈判支持下,我国乙肝抗病毒药物价格从2014年1490元/月,降至2019年17元/月,国产仿制药价格更低,大大提高了抗病毒治疗的可及性,其意义不言而喻。
       在持续有力的防控及防治工作下,我国乙肝所致肝病(如肝硬化、HCC)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成为2030年全球消除乙肝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主要贡献者(图5、图6)。



图6 1990~2019年中国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病、HCC年龄标准化死亡率

03 丙型肝炎
       1992~1995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一般人群中抗-HCV抗体流行率为3.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为丙型肝炎(丙肝)高流行地区。
       在丙肝防控方面,通过加大对采供血机构的监管、立法控制血源性传播等举措,我国经静脉注射毒品、输血、不安全注射、重复使用注射器、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等引起的HCV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1990-2019年,急性丙肝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下降39.0%。相比于1992年,我国一般人群中抗-HCV抗体的流行率显著下降,降幅达91.3%(图7)。

图7 一般人群中抗HCV抗体的流行情况

       在丙肝治疗方面,多种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并被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治疗疗程可缩短至3个月至半年,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可高达95%以上,药物价格大幅下降,为丙肝患者带来福音。

04 丁型肝炎
       全球一般人群中的抗-HDV抗体流行率为0.70%,而HBsAg携带者的抗-HDV抗体流行率为13.02%。中国是全球HDV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全国报告的丁型肝炎感染率数据并不多,且多为地区性研究。总体来说,由于乙肝疫苗免疫和血液安全管理等,我国一般人群抗-HDV抗体流行率较1992年前有明显下降。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HBsAg阳性者的抗-HDV IgG流行率为1.15%。2023年庄辉团队对我国10个省市12家医院3131例HBs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检测抗-HDV IgG和HDV RNA阳性率分别为0.7%和0.6%。

05 戊型肝炎
       全球每年约发生2 000万例戊型肝炎(HEV)感染者,其中约330万例为急性戊型肝炎(戊肝),44000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我国属于戊肝高流行国家,发病人数超过甲肝。目前有关戊肝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仍然较少,且多为地区性研究。但戊型肝炎报告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4 年为1.27/10万,2019 年升至2.02/10万。
       戊肝主要通过饮用水、食物等污染而形成的粪-口途径传播,可导致急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近年来有报道,HEV可引起慢性戊肝,特别是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此外,HEV还可引起肝外表现,值得引起重视。
       我国通过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大大减少了戊肝发病率。2011年12月1日,我国自行研发的戊肝疫苗在全球率先批准上市,其接种对象为 16 岁及以上的易感人群,可进一步预防戊肝的传播(图8)。

图8 我国戊肝疫苗新药证书


响应时代感召,中国肝病学者接力奋进,助推消除病毒性肝炎

       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在病毒性肝炎防治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不仅自主研制出甲肝、乙肝、戊肝疫苗,成功地推广和普及疫苗接种,降低了人群发病率;而且,在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水平和治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些发展成果与国内肝病领域顶尖科学家、研发人员、临床医生、方法学及统计学专家的不懈努力和奉献密切相关,是一代又一代肝病学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新老学者薪火相传,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推进我国肝病研究事业的发展,提升国际肝病的整体防治水平。
       作为我国肝病防治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以及各种研究计划、科技政策制定、推广和实践的主导者,庄辉院士及其团队的相关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肝病学走向国际舞台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庄辉院士深耕肝病领域,至今已发表200余篇英文同行评议论文、获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5项、新药证书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以及卫生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多项,学术科研成果突出(图9)。

图9 庄辉院士的各项专利和奖项

       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中,庄辉院士开展了诸多有益实践并作出卓越贡献。作为发现我国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第一人,庄辉院士成功建立了戊型肝炎猕猴模型,首先报告我国HEV基因1型的全基因序列、牵头研制成功抗-HEV IgG抗体酶联免疫试剂盒、戊型肝炎病毒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相关诊断试剂,大大提高了戊肝的诊断水平,为评估戊肝的疾病负担和流行规律提供基础性工具。
       对于乙肝防治,1999年,庄辉院士团队研发的乙肝表面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获国家药监局新药证书,保护期8年。他积极推动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免疫规划的实施,与50多名专家共同致函国务院,建议为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8000万儿童因此免受HBV感染,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流行率已由1992年的9.67%降至2020年的0.3%。为了提高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庄辉院士还向中国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建议加快HBV和HCV抗病毒新药审批进程,将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报销,降低药物价格,使更多中国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图10)。

图10 庄辉院士提交的有关将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报销及加快审批国产药品的建议

       此外,为保证血液安全,阻断肝炎病毒传播,庄辉院士等人曾在2014年国务院组织的重要会议上提出关于对献血员进行筛查的建议,被会议通过并形成决议。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对献血员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检测,大幅降低该3种病毒输血传播的风险。
       为了推进临床规范化诊疗,提高肝病综合治疗和个体化诊疗水平,从2004年开始,我国数次更新慢性丙肝和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庄辉院士不仅是第一版丙肝和乙肝指南的发起者、组织者,也是随后版本编纂的指导者。不仅如此,在建立和发展我国肝病学分会,以及在促进我国与亚太、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庄辉院士同样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创始人之一、终身名誉主任委员,庄辉院士曾担任中国肝病学分会第三届和第四届主任委员,以及APASL执行理事,致力于为世界提供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图11)。

图11 庄辉院士参与国内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肝病防治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长期事业,仅凭一人、一代人的力量难以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迈入新征程、肩负新使命,也应当有新作为。
       中国肝病领域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研究梯队。继老一辈肝病学者如庄辉院士带领我国肝病学者走向国际舞台后,中生代肝病学者贾继东教授、魏来教授、侯金林教授、段钟平教授、徐小元教授和南月敏教授等人接力奋进,成为了我国肝病防治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大放异彩。与此同时,新一代肝病工作者也奋楫笃行,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科学精神,共同推进肝病领域的研究发展。在本次APASL大会上,我国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纷纷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展现出蓬勃向上的青年力量(图12)。

图12  2024 APASL会议颁奖仪式上,贾继东教授代庄辉院士领奖
(左起分别为Shuichiro Shiina教授、贾继东教授和魏来教授)

       正如庄辉院士在获奖感言中所提到的,“APASL组委会授予我的这个奖项,它不仅仅只是个人荣誉,更是对中国所有肝病学者的肯定和褒奖,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带着这份认可和鼓励,中国肝病学者将再接再厉,为中国和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文章转载编辑自“医脉通肝脏科”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